八艘萬噸巨輪,突然齊刷刷出現(xiàn)在福建外海,在班長看來,近期解放軍或許會有一場“大動作”。
事情是這樣的:最近船舶自動識別系統(tǒng)AIS系統(tǒng)上突然炸出一組異常動態(tài)。原來在渤海灣跑客運的一批滾裝船——“中華復興”號、“渤海寶珠”號、“渤海鉆珠”號,還有“長興島”、“普陀島”、“永興島”號等等,全部南下,直奔福建泉州外海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它們居然跟早就停在那的“渤海恒達”號完成匯合。八艘!清一色萬噸級,平時拉車載客搞民生運輸,這會兒突然集結,會不會有其他意圖?
其實這些滾裝船,表面民用,實則“平戰(zhàn)兩用”。比如“渤海恒達”,別看它是2020年才下水,車道長2700米、三層甲板,塞下232輛車輕輕松松。就算你擺上解放軍的重型坦克、裝甲車,它也能一口氣吞下兩個合成營的裝備加人員。更夸張的是“中華復興”號,之前它和姊妹船就完成過整建制運送一個合成旅的紀錄。你算算,八艘這樣的船能投送多少?毫不夸張地說,兩個重裝合成旅加配套物資,根本不在話下。
而且有意思的是——它們根本沒關AIS。全程公開軌跡,光明正大,你說這是為啥?技術上說是為了航行安全,避免碰撞。但從軍事心理層面看,這就是一種“開放式威懾”:我就是要讓你看見,讓你算得出來我能投送多少力量,讓你睡不著覺。這叫心理戰(zhàn),也叫認知域作戰(zhàn)——解放軍玩得越來越溜了。
再說回來,這種動作不是第一次。早在之前的“聯(lián)合利劍”演習,民用滾裝船就已經(jīng)參與過兵力投送。但這一次,八艘萬噸級同時就位,規(guī)模前所未有。再結合情報面的一些消息——比如東部戰(zhàn)區(qū)登陸駁船早已在附近待命——一切都指向一種可能:他們在模擬真正的“跨海最后一公里”。
你想象一下那個畫面:滾裝船開到預定海域,駁船快速搭起臨時碼頭,坦克裝甲車直接泛水上岸,直升機同步實施垂直包圍……這種立體登陸節(jié)奏,臺軍那套“灘岸殲敵”的老劇本根本接不住。他們總覺得戰(zhàn)場還在西部灘頭,卻沒想到登陸場早已前推至花蓮、臺東——那些他們自以為的“安全后方”。
而這次為什么選在這個時間點?2025年本來就是臺海高度敏感的年份。美軍的RC-135W偵察機不是沒來轉悠,全程緊盯,說明他們也緊張。其實從2024年的演習就能看出,東部戰(zhàn)區(qū)已經(jīng)具備“冷啟動”能力——能在極短時間內(nèi)完成集結、投送、展開,根本不給你外部干預留出窗口期。
說到臺軍這邊……唉,不是我說,壓力是線和IDF戰(zhàn)機老化嚴重,制空權怎么拿?海軍那幾艘老艦,在解放軍飽和打擊下能不能出港都是問題。最麻煩的是思維還沒轉彎,還活在自己的防御神話里。
國際層面也在暗流涌動。美軍偵察機緊急出動、駐日美軍動態(tài)頻繁……這些都不是偶然。中國這次光明正大亮出船隊,就是在傳遞一個信號:我每一步都合理合法,你不妨猜猜我下一步怎么走。
但我得強調(diào)——這不止是一次演習預熱,更是一次體系檢驗。這些滾裝船從設計之初就預留軍事標準,船員也接受戰(zhàn)訓融合培訓,整個國家的國防動員機制正在走向成熟。
這一系列動作,說明解放軍在兩棲投送、民船動員、立體登陸等方面已經(jīng)越來越系統(tǒng)化。它不是在炫耀力量,而是在演練真實可執(zhí)行的方案。臺海問題的天平,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大陸一側傾斜。
說到底,祖國統(tǒng)一不是會不會發(fā)生的問題,是什么時候、以什么方式完成的問題。而這些船,這些行動,這些信號——不過都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注腳。Kaiyun網(wǎng)站
本文為原創(chuàng)發(fā)表,并經(jīng)云開網(wǎng)站編輯。轉載此文章須經(jīng)作者同意,并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鏈接。